拖延經濟學-拖延、戒煙、止損與定期定額

大部份的人總是喜歡拖延,包含我也一樣。總是喜歡把作業留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動筆,喜歡把麻煩的事情在會後面。明明說好要戒酒的,怎麼一直拖下去?明明說好每個月要讀一本書的,怎麼還沒讀半本?這篇文章就來介紹經濟學怎麼解釋人類喜歡拖延的個性,以及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更重要的事情在於,如果你把這篇文章延伸到財務,你能夠更輕易地明白什麼心理要素影響你止損以及制定退休計畫,而你又要如何有效地克服這種心理障礙。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拖延故事

你無法藉由逃避今天來閃避明日的責任-亞伯拉罕.林肯

經濟學對於拖延的研究其實很奧妙,因為傳統經濟學上面,一個理性的人沒有拖延的理由。傳統個體經濟學教科書過者是任何一本經濟學原理講述經濟學定義理性的三大條件之一包含了:時間的一致性。也就是如果你今天想做某件事情,在一切事物不變的情況下,你明天也會想做同樣的事情。既然今天做跟明天做沒有差別,那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大部份的人其實人生或多或少都會拖延某些事情呢?

傳統經濟學教科書會告訴你那只是運氣而已,但是如果只是運氣的話你大概會發現拖延的比例是50/50,然而在Schouwenburg於1995年透過研究學術上面拖延的報告“Academic Procastination“發現是高達70%的人拖延,很顯然地,傳統經濟學解釋不了。

而在1991年的時候,我們在“所以,學歷到底啥時有用?“中介紹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kerlof,在一篇名為“拖延與服從“(Proscraption and Obedience)中架構了描述人們為何理性拖延的模型。但這個模型其實取決於他跟他的好朋友,另外一位一起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的小故事開始。

在許多年前,Akerlof住在印度,而他在麻省理工的博班同學,Stiglitz突如其然地拜訪他,使得他非常開心。然而,Stiglitz沒想到印度行李限重的問題,就拜託Akerlof把自己的一些衣服寄回去美國給他。Akerlof當下答應的,但是每天都想著:「印度寄東西好麻煩,而且Joe(Stiglitz的別名)又說他不急,再說」結果就一天拖過一天,每天早上起床,Akerlof就想說明天就是處理Joe行李事情的那一天,結果過去了八個月,Akerlof準備要回美國了,就把Stiglitz的行李跟另外一位要一起回美國的朋友的行李一起寄回去,不知道Stiglitz會不會說這就是訊息不對稱啊。

回去以後,Akerlof就想:「到底我怎麼拖延的呢?」,於是這篇論文就出來了,模型其實很簡單,而我也就把他列出來,其他研究拖延經濟學的模型數學比較複雜我就不列舉了,但由於這個模型非常漂亮大概有初中數學都看得懂我就特別列出來,但如果嫌麻煩不想看可以直接跳到下一段。

假設Akerlof他把Stiglitz的行李寄出去的成本是c,而Stiglitz可以用到行李箱的效益每天是x,而T是Akerlof離開的度的那一天,t則是在這以前的任何一天,也就是說t介於0到T之間,但重點是一個心理因素,d,代表的是我們高估成本的變數,而這個變數只有在今天有效而已,因為我們高估了今天做事情要付出的代價,但是對於明天再來做就沒有這種高估的偏差。而下面這個數字V,稱呼他為Akerlof的愧疚感好了,那麼今天把包裹寄出去的效益可以寫成下面這條式子

V1=c*(1+d)-(T-t)*x—-(1)

但是,如果明天寄出去的話,那麼d=0,因此效益可以寫成下面這條式子:

V2=c-(T-t)*x—-(2)

要注意的只有二條式子裡面的t永遠都會比第一條式子裡面的t多一天,畢竟那是明天的效益,也就是說如果第一條式子的t=t的話,那麼第二條式子的t 會介於t+1到T之間。但是如果在Akerlof離開的時候才寄出去的話,由於不必付出啥成本,而Stiglitz也不獲得啥效益,那麼就很簡單的可以得到:

V=0

由於d>0,因此V2永遠都會小於V1,也就是明天寄出去總是比今天寄出去來的合理,所以Akerlof會一直拖延直到t=T-c/x的那一天,因為直到那一天,V2=0,而再拖下去愧疚感就會出來了。而把這個t=T-c/x帶回去V1的話,由於V1也要小於等於0,因此你可以得到拖延的條件是c*d>x。你可以看到其實根據這個模型,大部份的拖延都源自於對於成本的高估。如果d=0的話,那麼根本不會有拖延的問題,而這就引發了許多有趣的議題了。如果這些數學太複雜了,你只要記住:「拖延,來自於對於今天完成任務的厭惡」。

戒菸與停損

如果有些事情可以等到後天再做,永遠不要在明天完成-馬克.吐溫

這個模型之所以有趣地方在於,它不僅僅可以運用在說明為啥我們會拖延,更多的是他可以說明為啥我們對於戒菸跟戒酒這個容易失敗,而且為何停損這麼困難。

傳統上,很多人都認為戒菸跟戒酒之所以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意志力不足,又或者那些人並不知道長期的後果,然而Akerlof認為根據這個模型,就算認知到長期後果,也不代表會去執行,問題在於現代去執行的成本容易受到偏見的影響而擴大,無論是減肥、戒菸、戒酒都一樣。事實上,心理學家,Cheryl Carpenterm與其同事在1988年的一篇論文“Kid,Drugs and Crime”裡面發現很多藥物成癮的其實都知道長期使用藥物的結果,但問題在於無法立刻戒掉,而是選擇拖延。

同樣的,減肥之所以困難的原因從來就不在於肥胖者不知道肥胖的長期後果,而是在於今天立刻開始減肥的成本會被人類的心理放大,而人總是想著明天再來開始減肥也沒關係,於是就這樣無限的拖延下去。這跟意志力或者是無知無關,而是跟人類的心理有關。

但這又跟停損有什麼關係呢?1976年的時候,Barry Staw在一篇名為“Knee-Deep in the Big Muddy”裡面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把240名商學院的大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大學生讓他們先研究一間叫做Adam and Smith的公司的其中一個企劃,並且制定應該要投資多少錢到這個企劃案裡面,接著,讓他們決定應該分別投資多少錢到其他公司的企劃裡面。另一方面,第二組則是控制組,只需要決定到底要投資分配到公司的企劃裡面。很有趣的事情在於,他發現第一組的人,當企劃案失敗的時候,反而不會停損這個企劃案,而是加碼繼續期待攤平損失。

Akerlof認為這就跟他提出的拖延模型有關,原因在於如果現在立刻停止企劃案的話,雖然物質層面來看,今天損失跟明天損失都一樣,但是心理上面來講今天的損失會比明天的損失還要痛。因此某種程度上而言,當公司的某些企劃失敗的時候,重新評估的時候或許選用不同的人來作為重新評估會是更客觀以及合理的做法,因為儘管新的人可能對於這個企劃不熟悉,但是也不容易受到推延損失的心理影響,而能夠更有效的進行是否要中止企劃的評估。

而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呢?事實上這也是一樣的,如同股民常講的:「只要還沒賣,就不算賠。」,往往投資人無法有效執行停損的原因之一就在於這種拖延心態,假設一個人投資目前賠錢了,雖然說今天停損可能損失20萬元,明天停損也是20萬元,但由於投資人面對停損總是抱持著延後的心理,這導致停損相對而言痛苦許多,因此許多人往往偏好延後停損。或許下一次你投資的時候每一年拿給第三者來看,幫你參考到底你是否受到這種拖延的偏誤而沒有停損,會是能幫助你更好停損的做法。

但目前為止,我們都還討論對於單一事件的拖延,然而還有其他因子可能導致拖延。例如,當新的事物來臨的時候我們會拖延原本應該做的,而當決策異常重大的時候,我們也習慣的拖延,但是Akerlof的模型卻無法解釋這些,不過2001年的時候,另外兩位行為經濟學家寫了一篇論文延伸了關於拖延的討論。

更多的選擇、更重要的決定

更好的東西是好東西的敵人-伏爾泰

如果你問真的在學術前緣的經濟學家有關拖延的經濟學,其實Akerlof的那篇文章只會是介紹給大學生的,真的在研究的人大概會跟你講的是兩位行為經濟學的大師,Ted O’Donoghue以及Mathew Rabin,他們提出來的模型才是現代研究者的基礎,但是具體而言太多複雜我就不列出來。

但是基本的架設是這樣的,根據2001年的論文“Choice and Procrastination“,他們認為其實不應該跟Akerlof一樣假設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事實上他們把人們分為三種:成熟決策者、半成熟決策者 、天真決策者。唯有天真決策者才會跟Akerlof描述的一樣,習慣性的拖延,原因也如同上述描述的一樣,因為他們誤判了現在的成本,導致他們覺得明天再來做會比較好。而成熟決策者則是知道自己會有拖延的情況,但是他們會根據這種情況做調整,所以基本上不拖延的。然而有趣的在於介於兩者之間的,雖然知道自己會誤判,但是還是有點過於樂觀。在這個稍微複雜的模型裡面,其實結果跟Akerlof差不了太多,只不過多了一個成熟的決策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偏差而避免拖延,但是有趣的在於他們把模型延展了,多了更多的事情以及讓每件不同的事情產生不同的重要性,有趣的事情就來了。

他們的理論認為,當新的事情參雜進來的時候,有的時候不會拖延的人,他可能會變得會拖延。原因很簡單,當某個人他單純面對某件事物x1的時候,他要考慮的只有x1的效益 以及成本的相對差距,因為如同上面Akerlof的模型一樣,真正重要的在於c*d是否大於x,而這可以解釋為兩者之件相對上的差距。假設在分析x1的時候,這個人決定不多言了,因為相對而言,拖延的成本大於差距,但是如果一個新的任務x2進來的時候,他首先要考慮的是x2跟x1哪一個比較重要。這時候考慮的是絕對差距,也就是x2這件事情的絕對成本效益分析以及x1這件事情的絕對成本效益分析,或者更白話一點就是哪一個更值得去做。而我們假設x2更重要好了,當一個人決定要做x2的時候,x1怎樣已經無法影響是否拖延x2的決策了,但如果相對而言,x2的成本大於效益,那麼原本不拖延的人可能就乾脆拖下去了。

更直白一點的話是這樣的:「當我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我不會拖延,但是當我面對更重要的事情的時候,我會選擇先做那件更重要的事情,然而因為太重要了,所以我選擇拖延。」

想想有多少人在面對約會的時候會說好,但是面對結婚的時候會一拖再拖的?想想有多少人在面對吃便當的時候總是迅速決定,但是在面對吃大餐的時候會一直拖的?其實這個模型不過如此而已,其實就是把引言伏爾泰的那一句話做個延伸。

另一方面,這個模型還有很重要的一面在於,他認為我們更容易在重要的事情上面拖延,原因在於重要的事情往往成本也相對的大,然而如同我們已經知道的一樣,當成本越大,我們越容易拖下去。而這就跟Akerlof的模型有區別了,在Akerlof的模型裡面,我們考慮的只有一件事情,而當這個事情越重要的時候,我們越不容易脫。但是當O’Donoghue以及Rabin的模型套用近來,當我們有事情要考慮的時候,某些越重要的事情進來我們的人生,我們反而越容易拖延。

其實O’Donoghue以及Rabin的模型並不能說是推翻Akerlof的模型,只不過是更準確的描述人們在面對選擇的時候更容易面對的首要議題是:我應該先做什麼,接著才會是:我什麼時候要去做。然而Akerlof的理論只注重在後者,卻對於前者的著墨不多就是了。

簡單回顧一下,O’Donoghue以及Rabin的模型告訴我們在面對很多選擇的時候,當我們有越重要的決策的時候往往越容易拖延,而這就跟每個人都要考慮的議題:退休金,有很大的關係了。

符合人性的定期定額

再決定退休金議題上面,其實再考慮投資什麼以前,要先做的事情是投資。其實Akerlof在原本那篇論文也提到很多人會因為拖延的因素到老了的時候根本沒有任何退休的金融收入,但是O’Donoghue以及Rabin的這篇論文更清楚地講述了為什麼,以及要如何避免這種事情發生。

很多人以為那些不好好準備退休生活的其實都是因為懶,但其實O’Donoghue以及Rabin的模型告訴我們這跟懶沒關係,反而是因為退休很重要,非常重要,但就是因為太重要了所以我們不想要立刻馬上做決定。但是如此一來,你就會一直拖下去,你知道你應該把你現在存款的200萬元從那個少的可憐只有0.1%利率的郵局帳戶移轉到某些報酬率更高的地方,你看到有人跟你講0050,有人說0056,有人說投資型保單,有人說美元定存,儘管你知道應該要轉移你的現金,但是因為這太重要了,所以你選擇拖下去。不要覺得丟臉,因為這是人性,這其實很符合經濟學的理論,你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你不是200萬呢?O’Donoghue以及Rabin認為當你只要決定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過去別的帳戶的時候,你其實就不會拖延,因為就算妳只有找到年利率6%的投資帳戶,而錯失了6.2%的投資帳戶,你也覺得沒什麼,甚至可以立即執行。

單純以這個模型來講,一個打算投資200萬達成財富自由的人以及一個打算每個月丟2萬投資達成財富自由的人,後者更容易達成目標,原因在於後者的執行力其實會更強大。

在這個基準點上面,其實定期定額的退休金投資法式個相對而言更加符合行為經濟學的看法,因為定期定額你根本不會太過拖延,而且對你的心理負擔不大。但是請注意,我沒有說定期定額是個更容易獲利的選項我說的是他是更符合心理上不拖延投資的建議

下面,我就來總結除了投資以外,把模型延伸下去,我們從這些模型來看,夠做些什麼來改善拖延以及這個模型延伸出來的問題。

結論:經濟學如何改善拖延

單純從模型來看,我想有兩個很直覺的方式可以來改善拖延的習慣

1.設定小目標

2..第三方監督

首先,從設定小目標來講,其實從一開始Akerlof的模型來講,能夠影響是否拖延的關鍵點之一在於截止時間,T,當你這個截止時間越長,拖延的效益就越長。但這不代表你要放棄長期計畫,而是你在設定長期計畫的時候最好以一個又一個的短期計畫作為目標。

例如,假設我設定我一篇論文大概是兩個月截止,我不會把裡個月當作目標,而是每個禮拜訂下去小目標,這個禮拜要把資料統整好,下個禮拜要跑完回歸等等,儘管這看起來沒有變化,但是這會遠比把全部壓在兩個的期限更有效率許多,而且更不容易拖延,不要忘了,我們面對越重要的目標越容易拖延啊。

又打個比方,你要減肥好了,單純以這個模型來看,你設定類似:「不瘦10公斤不換大頭貼」、「不瘦5公斤不吃鹹酥雞」根本沒屁用。原因在於你的總時間,T,是無限大,你儘管知道你要做啥,但是你會一直拖延下去。更好用的其實應該是:「這禮拜一,三,五都要去健身房一個小時」這種短暫而且明確的目標,而不是專注在長期的大目標上面。

第二點,你需要第三方監督

這個模型其實打從心底不相信人類有意志力可以克服拖延這種勵志心理學,而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去掙扎以及糾結,倒不如去找第三方監督來幫助你克服這種拖延的情況。例如上述講到的停損問題,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其實你需要的並不是去找一個不會賠錢的標的物,而是乾脆找一個理財機器人或者是理財教練幫你看你是否有因為心理上面的偏誤而引起不願意停損的問題。如果你發現自己減肥真的沒意志力,與其責備自己,還不如去找一個教練。

承認自己會拖延沒什麼丟臉的,雖然我們習慣上面認為這是懦弱,沒有意志力,無能等等的象徵,但是經濟學不那麼認為。行為經濟學家會告訴你說:「Hey,這是在正常也不過的了,但是我能幫你。」

例如你對於投資遲遲無法下手,我們可以建議你定期定額。例如你發現減肥失敗,我們可以用心理學的小技巧當你克服拖延。我們雖然不是專家,但是能告訴你如何更有效的達到目標。

經濟學是一門幫助人做更好決定的科學,而非單純研究經濟的學科,理解為何拖延其實對於人們做出更好的決策有著莫大的幫助,希望這篇能夠讓人理解拖延並不可恥,但是可以有方法避免。

下一次,不要再設定新年新希望了,先從每個禮拜的新目標開始吧,例如週更部落格什麼之類的。

By-一個偶爾拖稿的經濟學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