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ecker到Goldin 和 Katz,探究GPT對工作的影響

本文原本由GPT-4 (r)和Scott Cunningham (r)以Scott Cunningham的提示進行製作,由GPT進行翻譯,然後由作者進行修改。

這個圖表是由Stable Diffusion生成的。


引言

在家庭生活中,洗衣機的出現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原本每週需耗費20小時的洗衣工作,現在只需花費1-2小時,這樣就能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其他工作或休閒活動。這種轉變背後的經濟理論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Gerry Becker提出的時間分配理論。他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平衡市場工作、家庭生產和休閒活動來優化他們的效用。

另外,Claudia Goldin和Lawrence Katz也提出了技能偏差技術變革理論。他們認為,技術進步往往使高技能或教育程度的工人受益,從而加大了他們和低技能工人之間的差距。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技術在降低生產成本和改變相對投入價格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進而影響時間分配。但這種更廣泛的視角有助於我們欣賞技術對我們生活的多面影響。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種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自動化和提升創意寫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改變時間和認知成本等輸入成本。與洗衣機類似,GPT的興起也可能帶來新的效率時代。熟練的GPT用戶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生產更多的內容,從而增強他們的工作效率。這些人可以更加依賴GPT,簡化編寫過程,並為其他追求(無論是市場工作、休閒還是更進一步的創意)釋放時間。

總之,GPT的轉型能力承諾著開啟潛在的潛力,促進專業和個人領域的增長和創新。這種新的技術可能為擅長使用它的人帶來新的效率時代,而這種時代也許只是剛剛開始。

Continue reading “從Becker到Goldin 和 Katz,探究GPT對工作的影響”

男性器官與經濟成長

赫爾辛基大學的教授Tatu Westling在2011發表了一篇名為”Male organ and economic growth: does size matter?“的文章,這篇文章雖然只是單純地未出版論文,但卻有高達十幾萬次次的下載量,可謂一時洛陽紙貴。而這篇論文提出來的”男性器官假說”(male organ hypothesis)直到現在都還沒被推翻。

身為一個經濟學家,我覺得自己有必要來介紹一下這個著名的男性器官假說,來說明為什麼自己的收入不高而且偏好風險決策。並且透過資料來做出科學化的解釋來說明為何男性器官大概在12公分到16公分的國家收入最高。

經濟成長的因素

總體經濟學教科書的第一章最著名的理論其實並非凱因斯模型,而是Solow-Swan model,有些學校其實根本沒教你新凱因斯模型(遠目MIT的教科書講義),但是Solow-Swan解釋經濟成長是不可或缺的。簡單來說,Solow以及Swan根據不同國家的資料得出了經濟成長取決於:科技(生產要素)、人力、資本,而當時間拉長以後,人力以及資本的重要性會大幅降低,只有科技才能決定經濟成長。

而隨著Solow-Swan model,許多人開始解釋為什麼有些國家會窮有些國家會富有,例如Acemoglu以及Robinson著名的那本”國家為什麼失敗”或者是Paul Romer的”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而基本上的資料回歸方式都不出Greg Mankiw以及他同事著名的那篇”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Continue reading “男性器官與經濟成長”

畢業遇到景氣轉折對於人生的影響

COVID-19對於全期景氣造成巨大的衝擊,而去年也有一卡車的畢業生在這樣的勞動市場底下受到巨大的衝擊,而許多博士甚至還為了這個特別留級一年,而身為一個經濟學家,我們很好奇到底同樣的人,如果畢業在景氣擴張以及景氣衰退對於他終生的收入會有什麼影響。而耶魯大學的Joseph G. Altonji與他的同事們在2015年的這篇”Cashier or Consultant? Entry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Field
of Study, and Career Success
“給出了有趣的答案。他們發現景氣的衰退以及擴張的確對於起薪有所影響,而這樣的影響會延續多久以及有多大則是取決於你的專業,透過這篇文章,我想對於現在還在猶豫要讀什麼科系或者是要怎樣才能把景氣衰退對自己的升入影響降到最少的人一些參考,反正這篇文章是寫在十一月,而學測也要到了。

Continue reading “畢業遇到景氣轉折對於人生的影響”

投資或者投胎-有錢人是怎麼練成的

2021年的七月,在夏季研討會的時候有一篇論文挺有趣的,是由Elin Halvorsen以及他的同事們寫成的”Why are the Wealthiest So Wealthy?
An Empirical-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Lifecycle Wealth Dynamics
“,採用挪威的豐富資料來去研究為什麼有錢人會變得更有錢以及對於財富不均的現象體現。

近幾年探討財富不均的論文其實很喜歡用挪威的資料庫,原因在於他們的豐富性充足,你可以追蹤一個人一輩子的資產變化進而去推算他為何會變得有錢,而這對於一般人而言其實也很值得探討。雖然很多人都說北歐國家比較平等,但事實上挪威在OECD國家裡面的財富不均是屬於名列前茅的,1%的人占據了20%的國家資產,比英國還有法國來的高出許多。

這篇論文就是在探討到底有錢人是如何越來越有錢的,到底有錢人做了什麼使得其資產與一般人拉開?我想,無論是對於想變成有錢人的人或者是對於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甚至是想探討要如何課徵稅收才能使得所得分配均衡的人而言都是一篇非常值得研究的論文。

Continue reading “投資或者投胎-有錢人是怎麼練成的”

為什麼會有抗拒疫苗的行為?

隨著COVID-19疫苗的開發,各國都開始呼籲民眾去打疫苗,但我們也看到很多有關於疫苗副作用的報導,而許多人也因此不敢去打疫苗。這個理由聽起來似乎很合理,但是如果單純從統計數字上面來分析,打疫苗的風險其實應該比不打而得到COVID-19的風險來的高。

從行為經濟學來看,這或許跟Mathe Rabin提出的reference dependence 理論有關,這個理論說明人們在做出決定的時候往往需要找一個特定的點去做基礎,無論這個點是否理性,並且以這個點出發去讓自己效益最大化。而當一個人看到新聞報導副作用的時候或許就會將副作用的新聞作為這個點,進而放大疫苗致死的機率,因此他依然是理性的極大化自己的效益。

2021年的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在七月份有一篇名為Contribution of rationality to vaccine attitudes: Testing two hypotheses“作者為Helena Tomljenovic, Andreja Bubic, Nikola Erceg等人的論文特別把抗拒注射疫苗的心理去做分析,這篇論文挺有意思的,就想說來寫一篇來討論這篇論文,探討到底為何人會在心理上抗拒疫苗。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會有抗拒疫苗的行為?”

關於疫情控制的經濟模型:SIR

雖然說是去年的論文了,我也以為不會寫這東西,但是最近第二波疫情似乎來勢洶洶,可以寫一下這篇的code以及變數方法(所有的code都是用Python寫成的,我的環境是Anaconda 3),提供給有興趣研究的人參考,同時也科普一下大家常在說的控制Rt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篇論文出自於Andrew Atkeson(2020)的這一篇”What Will B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VID-19 in the US? Rough Estimates of Disease Scenarios“,後續則有許多人引用這篇發展出更深入的探討,但我們可以把重心放在這邊,而我自己則是把疫苗施打率放進去裡面當作一個變數,試圖分析第二波如何在疫苗施打率之下有效控制,目前沒看過有人寫台灣的就自己寫一個。

基本上他的概念是我們要如何透過社會隔離得到最少的染疫人口比例,而這其實真的是可以計算的,事實上去年甚至到今年許多國家都還是採用這個模型作為開端去做符合當地情況的變化,而Robert Shiller於2017在”Narrative Economics“這篇論文裡面也有用這樣的模型來說明報紙以及口接交談的概念或者謠言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所以他不僅僅是一篇一病相關的,未來還有很多可以探討的空間,而這就讓我們開始吧。

Continue reading “關於疫情控制的經濟模型:SIR”

如何用Python透過現代投資理論組成資產配置以及為何不應該依賴他

現代投資理論(簡稱MPT),是馬可維茲的巨作,也是許多經濟以及金融學家在現代接觸到投資學的第一課,而許多對於投資有興趣的或許也都聽過。但是,很多實務上的運用都是用Excel或者是Matlab來完成的,前者其實功能很受侷限,後者則是很貴。這篇文章就試圖透過Python這個免費的開源軟體來手把手的教你現代投資理論,同樣的使用市場的資料跟你說現代投資理論真正要跟你說的,以及為何你不應該過度依賴他。

Continue reading “如何用Python透過現代投資理論組成資產配置以及為何不應該依賴他”

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經濟學分析

今年由於COVID-19的影響,許多工作都轉型為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以下簡稱為WFH),而經濟學家們也蒐集各種不同的資料來分析在家工作的本質以及未來的影響,而這篇文章就是架構在這些經濟學家們從資料發現的數據來整理而成的一篇經濟學報告,基本上架構如下:

首先會先提供大的數據分析來給一個比較大的圖案來分析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有關於WFH的結構,而在其中可以發現的其實是需要高學歷以及電子業的工作很容易從事在家工作,但是對於服務業或者是製造業來講就很困難了,而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的話就算是高度發展的盧森堡,也只有全國50%的就業人口有辦法順利轉型。

接著,我會著重在細節的部分分析WFH對於個人以及企業的影響,有趣的發現在於在家工作其實對於壓力並不會比在辦公室輕鬆,而且在家工作雖然能夠有效提升產能,但是對於需要團隊合作以及監視的工作工作還是不利的。而另一方面,不同的個人特質例如性別或者是教育程度也會大幅度的影響個人對於在家工作的偏好以及可能性。

最後,我會順著一些經濟學理論,我想我們能夠從現有的資料去一一推論在家工作對於未來的經濟轉型以及社會不平等產生巨大的變化,即便是疫情過後,或許我們要先為人們如今朗朗上口的新常態(New Normal)做出改變以及應對。

Continue reading “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經濟學分析”

2020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Wilson與Paul Milgrom:史上最龐大的拍賣

202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當中,市場設計(market design)可以說是又一個近幾年的贏家,所謂的市場設計,就是透過稍微改變市場的規則,使得在這個市場裡面的參與者的效益能夠提升。在此以前,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有2012的Roth以及2016的Holmstrom,前者的主要貢獻在於器官捐獻的市場,後者則是透過市場設計來改善企業的契約理論。

而202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Robert Wilson剛好就是這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老師,而與Wilson一同獲獎的Milgrom也是Wilson的學生,可以說是一門忠烈阿(等等!這成語是這樣用的嗎

Milgrom以及Wilson獲獎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拍賣理論上面的改革以及實務運用,很多人可能會不以為意地想說拍賣這種事情跟我們一班人哪有關係,憑什麼他們會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然而事實上,無論在環保議題(例如CO2碳排放量的拍賣),公共議題(例如公營產業的標價),或者是在Amazon以及eBay上面買東西等等,其實都跟拍賣有關。其中Milgrom以及Wilson在拍賣理論上面的運用可以說是最為經典甚至影響深遠的,這篇文章就先來分別介紹這兩人主要的貢獻,以及兩人所設計號稱人類史上最大拍賣會的市場機制。

Continue reading “2020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Wilson與Paul Milgrom:史上最龐大的拍賣”

遇事不決?扔個硬幣吧-丟硬幣經濟學

在人生的道路上面,我們常常會遇到兩難的抉擇,而往往許多人就乾脆用丟硬幣,交給上天這種方式來決定,例如鬼滅之刃的香奈乎就是這樣的人。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命運就要交給自己掌控,丟硬幣啥的不靠譜。

圖一:鬼滅之刃之扔硬幣的香奈乎

事實上,行為經濟學家對於這種人類的決策行為非常感興趣,而知名的經濟學期刊,經濟研究評論(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在2020年的五月份期刊裡面就出版了一篇專門研究人類丟硬幣行為的論文,作者是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之一Steven Levitt。今天,這篇文章就以Letitt的論文為基礎,來談談經濟學家是怎麼看人們丟硬幣來決策人生行為的,或許你會發現,丟硬幣其實不啻為一個正確的選擇,至少許多人在面對丟硬幣以後的決策都是快樂的。

Continue reading “遇事不決?扔個硬幣吧-丟硬幣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