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學歷到底啥時有用?

有時候我們往往會好奇,到底學歷重不重要。有一派的人說學歷不重要,只要努力就能夠出頭天;另外一派的人則說,學歷很重要,台清交成就是金招牌。這篇文章就來用經濟學的理論以及研究,輕鬆談學歷到底何時重要,又何時不重要。

求職市場與二手車

 車子的賣家對於自己的車子知道的比買家來的多,保險的買家對於自己的風險知道的比賣家來得多,員工對於自己的能力知道的比老闆來的多,一個借錢的對於自己的還錢能力知道的比借錢給他的人還要多。資訊的不對稱是資訊不完美的一種型態,但這些不完美,即便只是小小的差距,也能夠造成巨大的後果-Stiglitz,諾貝爾獎感言

在1970年代,一個可憐的經濟學家,他雖然是麻省理工畢業的,但是他的論文卻到處碰壁,已經有三間期刊拒收他的論文了覺得很無聊。然而到最後出人意料之外的,當時興起的政治經濟學期刊竟然收了這個年輕人的論文。這篇論文的名稱叫做“二手車的市場:品質的不確定性以及市場機制“(Markets for “Lemon”:Quality uncertainty and market machanism),而直到今天,這篇論文已經成為了所有經濟學的碩士生以及博士生上個體經濟學必讀的論文,而也是政治經濟學期刊裡面被引用最多次的論文之一。

這個人叫做Arkelof,他是前任聯準會主席葉倫的丈夫,也是跟引文的Stiglitz一起奪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偉大經濟學家,這篇論文第一次正式的跟世人介紹什麼叫做逆向選擇,什麼又叫做資訊不對稱。

其實Arkelof的理論非常的簡單,假設市場上面大家都知道二手車的品質以及價格的話,那麼很自然而然地,二手車的價格會等於供給以及需求,這很正常。但是問題在於二手車的車主往往都比買家有更多的資訊,而這就造成問題了,因為買家他不知道車子的品質到底如何,所以開價一定是是開一個平均值。而賣家知道這一點,所以只有品質等於或者小於期望值的賣家會出來賣車,高品質的賣家根本不會想賣,而買家也知道這一點就降低了他的期望值。最終,市場上面只會剩下一堆爛貨。

而這個理論就被稱為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他可以拿來說明為什麼劣幣會驅逐良幣,也可以拿來說明為什麼有時候爛的股票反而更容易受到買家吸引。但這不是我們的重點,我們的重點是學歷以及求職,而求職找工作其實跟二手車很類似,往往雇主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有啥料,而新鮮人最喜歡在履歷上面吹自己有多厲害。長久來看,求職市場就只會出現一堆爛貨,而雇主也只願意開出低薪,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學歷就很重要了。

求職是一場資訊戰爭

雇用人才是一種充滿不確定性的投資-Spence,1972,”求職市場訊號“

在Arkelof那篇論文出版兩年後,同樣的期刊,不同的作者運用了Arkelof對於二手車市場的模型稍微修改,套用了到了求職市場。這篇論文一樣成為政治經濟學期刊最有名的論文之一,作者叫做Spence,而這篇論文名稱就叫做“求職市場訊號”(Job Market Signaling)。

這篇論文直接假設學歷假設跟生產力毫無關聯,但是因為市場上面充滿資訊不對稱,雇主永遠有理由去懷疑新鮮人要來騙自己,而新鮮人也永遠有動機去稍微“裝飾”一下自己的履歷表,因此履歷表上面那些不能夠被驗證的東西理論上都要被當作垃圾,而唯一能夠普遍性作為驗正的就是拿的出來的畢業證書,也就是學歷。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取得高學歷是有成本的,而通常能夠取得高學歷而且成績好的人有兩種可能性:第一,他至少對自己的學業負責、第二,他至少能夠以相對較低的成本來取得這個學歷。

Spence並沒有假設效率不好的人就拿不到高學歷,只是說職場上面效率不好的人通常要取得高學歷的成本比較高。例如一個可以在三天內完成一份報告的人,他取得台大書卷獎的成本會低於一個要花三個禮拜才能完成這個報告的人。而Spence也沒有任何的假設說高學歷的人能力一定比較強,他只有說取得同樣高學歷的成本比較低而已。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兩種情況都符合的條件下,高學歷儘管跟工作能力完全無關,但是能夠提供雇主一個很好的指標來判斷到底要怎麼用學歷高低來請人。第一,取得這個學歷的成本不能夠太低,要不然就算效率比較差的人能夠拿到高學歷,那也沒用啊,因為沒有區別性,比方說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都能夠考上大學的年代,大學的學歷就真的啥好用的,但是台清交成由於不是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都考得上的,因此台清交成還是有它的用處。第二,取得這個學歷的成本不能夠太高,要不然你的求職門檻都是麻省理工博士班畢業,除非你的薪水給的非常的高,不然大概會完全招不到人。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而我們也沒有理由去相信學歷跟生產力毫無關係。但是,這個模型很好的說明了什麼情況下以及什麼工作會需要看學歷,甚至是非常理性的把學歷當做第一個篩選門檻。

例如,這個工作充滿了資訊不對稱,老闆真的沒辦法快速的確認你到底幹不幹的來,而且一旦你上工了,撤銷你的成本會很貴,在這種機會少,風險大,情報未知的情況下,學歷會是個非常重要的篩選門檻。例如大企業的儲備幹部,設計師,基金經理人等等,儘管老闆也知道學歷跟能力可能沒啥關係,但是學歷會是個很好的指標。

而這個模型的第二個啟示就是,如果你的學歷取得成本不太高,不要太期待他能夠幫你什麼。例如當人人都能夠考上大學的年代,真的不要太期待大學學歷有什麼幫助。仔細去思考,有什麼事情是你相對而言可以花比較少的氣力,又做得比別人好的,在這上面做出成績,而且這個成績是可以被老闆驗證跟工作效率有關的,這個真的比較重要。

第三,這個模型其實也解釋為啥某些產業普遍低薪,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產業沒有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又或者資訊不對稱對於雇主產生的影響真的不大。例如某些產業,就算搞到一個雷包上路,明天就能夠請他拍拍屁股走人,那麼這種產業學歷真的不太重要,而薪資自然而然可以一視同仁,這在Spence的模型裡面叫做“整合均衡點”(Pooling equilibrium),也就是一起開低薪。例如超商員工,加油站員工等等,其實老闆不太需要考慮什麼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就會直接開低薪。

所以學歷真的至上?

看到這邊,如果心裡面有一種:「這根本胡說八道。」、「這東西太理論了。」之類的想法,甚至腦海裡面有一堆學歷低但是薪水高的案例的人,恭喜你,你跟很多經濟學家一樣,而事實上自從這篇論文發表以後,有許多的論文都嘗試要找證據來推翻Spence的模型,然而基本的發現其實不會差太多,跟我上面講的一樣,通常資訊不對稱成本越高的職位,學歷越重要。

然而不要忘了,我們是假設生產力這件資訊不對稱的前提下,而Weiss(1995)的論文“Human Capital vs. Signalling Explanations of Wages”發現,在一個人工作5年以後,通常學歷會變得不重要。原因在於,在一個人工作5年以後,學歷做為能力的訊號效用嚴重減弱,反而是更直觀的事物例如:工作表現,主管評價等等更能夠體現一個人的生產力,而老闆也更樂意去看工作經歷來取代學歷。

另一方面,如果你能夠提供另一方面,如果你能夠提供除了學歷以外更有效的訊息,而且是老闆能夠接受,其他人需要花費大量成本才做得到的,那麼Spence的模型其實也認為你可以靠著除了學歷以外的東西來獲得工作機會。

而這個模型其實也能夠解釋為啥太高的學歷其實並不一定代表更高的薪資,因為得成本太高的學歷其實也失去了其作為“訊息”的效果,大部份學歷可以作為訊息效果的是侷限在一定範圍以內的,超出這個範圍,老闆沒理由為了這個訊息的成本而付給你更高的薪水,例如當台大碩士的學歷就能夠取得最大的訊息效果,那麼老闆沒理由付出更高的薪水給台大博士,除非他能夠深信而且證明博士的學歷跟生產力有關,又或者這個行業裡面博士學歷的訊息成分高於碩士學歷,否則博士學歷真的沒啥特別理由給更高的薪水。

結論:學歷是一種訊號

很多人把學歷想成是一種投資,認為學歷越高,薪水越高。但是經濟學告訴我們,其實學歷並不是一種投資,而是一種訊號,而任何一個訊號要有用的前提是對方要買單。回到二手車的市場,如果每個二手車車處都貼一張廣告說自己的車子品質很好,那麼這是不是一種訊號?他的確是一種訊號,但是不會有人買單,因為這個訊號都能模仿。但是如果某個二手車車主能夠拿到聯邦認證的優良車體證明,而起很少人能拿到,那麼這個訊號就會有用,而市場也就能區分質量好壞的二手車。

同樣的,你的學歷唯一有亮點的其實是它必須是一個對於雇主而言可以被驗證的訊號,如果你的訊號沒有可以跟他人區分的能力,想辦法去創造一個。如果你的訊號幫你找到好工作,也不要太開心,最終你的工作比現才是真正對雇主來講有效的訊號。

學歷只是一個訊號,然而這個訊號對於一開始資訊不對稱的求職市場來講是最值得信任的訊號,而要怎麼創造其他的訊號,或者是要如何運用這個訊號,還是取決於在職場賽局上的雙方就是了。

By-一個在職場載浮載沈的經濟學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