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掉10年GDP的勇猛台灣散戶

台灣在國際市場上面出名的有很多,吳寶春的麵包,台積電的晶圓廠,王建民的棒球。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台灣的散戶其實也是金融教科書的經典,每當有人在問散戶怎麼那麼猛的時候,台灣的案例都會是被拿出來討論的經典: 「台灣人當沖很有天份,很有輸錢的天份 」,在2009年的時候由於台灣證交所非常樂意提供資料,巴伯以及她在加州大學的同僚以及兩位台灣的教授和寫了一篇文章“Just How Much Do Individual Investors Lose by Trading?”直接引用台灣證交所得資料而得到非常漂亮的結論:「1990年代台灣散戶大概每年年化報酬率是賠掉3.8%,約莫等於台灣在同時間的GDP的2.2% 。」,相對來說外資則是完全的獲利。

賠錢的散戶是怎麼煉成的?

根據巴伯的這篇論文,我們首先來分析看看到底散戶怎麼賠錢的,是因為時間出場的關係嗎?還是因為買錯標的呢?還是被外資套殺呢?恩,事實上都是自己找死造成的。散戶賠錢的損失裡面交易稅佔了34%,手續費佔了32%,交易損失則是27%,而真的因為進場時間的關係賠錢只有7%。相反的,從1990到1999,法人的報酬則是每年1.5%,而其中外資佔了50%。

其實這樣看起來,散戶賠錢的主因與其說是買錯標的,倒不如說是近出場次數太多,你可以看到勇猛的台灣散戶每天殺進殺出但是賠錢的主要原因跟交易稅還有手續費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這個現象難道真的僅止於台灣嗎?下表我引用以及稍微修改了一下巴伯在2013年的文章“散戶的行為”(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 Investors),直接告訴你近幾年我們對於世界各國散戶的研究。

研究者論文名稱國家 研究發現
Anderson
(2013)
Trading and under-diversification瑞 典收入較低,教育較低,年經的散戶通常把更多財富比例拿去投資。投資標的通常是個股,而且組合比較不分散,績效往往很差。
Døskeland and Hvide(2011)Do individual investors hav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based on work experience?挪威散戶通常喜歡買自己工作的產業的股票,但是往往這些股票對於散戶的投資組合是賠錢的居多。
Dorn et al
(2005)
Talk and action: what individual investors say and what they do德國風險耐受度較高的散戶往往投資部位比較不分散,而那些認為自己懂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散戶交易的次數遠超過其他人
Odean(1999)Do investors trade too much?美國散戶通常買的股票都會跌,賣出去的反而漲。
Coval et al (2005)Can individual investors beat the market?美國 散戶通常喜歡加碼買進過去漲的股票

其實從這幾個研究可以發現散戶的行為在各個國家都類似:喜歡追高殺低、過度自盡、交易次數過多。而這些因子其實在1990年代的台灣也有只是更多,就讓我們繼續探討台灣勇敢的散戶故事吧。

我有內線,一定賺

我姨婆的表弟的女朋友的好朋友在XXX工作,他說下一季XXX必漲,還不快點買

我們常常聽到朋友在某間公司裡面工作然後有內線,某檔股票一定會漲。然而這種內線消息往往就是使得台灣散戶賠錢的主要原因。這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知道這個消息,一定還有上百甚至上千個員工也知道這個消息,那麼這個消息一定也反映在股票上面了,輪到你賺的機會根本少之又少,而這個概念就是著名的“效率市場假說“。

問題其實根本不在於到底這內線消息會怎樣,而是你買的是過去的消息,而股價是對於未來的展望,然而正如上面表格列出來的研究發現一樣,很多散戶過多的投資不成比例的比重在自己熟悉或者有內線的股票,近而使得風險管裡沒有做好。

而這也就連結到所謂過度自信的問題,都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比其他人擁有更多資訊的時候,自然而然交易量會暴增,但是獲利會很難看。想想看如果一份有關於駕駛技術的問券調查發出去,結果有87%的人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於平均值,這絕對是有過度自信的問題。那麼你覺得你掌握的獨家資訊含金量高於其他平均交易這檔股票的人的真正可能性是多少?我想除非你認識的人層級非常的高,要不然這種所謂的“內線”,本質上跟本就是雜訊,而隨著雜訊交易要不賠錢也難。

我要變成當沖小王子

只要搭上投機風潮適時上車,就能贏得驚人的財富,不過前提是,還懂得適時下車。-彼得.馬丁&布魯諾.霍納格,“歷史上的投機事業”

另外一個讓台灣散戶賠錢賠得很慘的其實是當沖的交易過多的原因。有沒有當沖者能賺錢?有,事實上在2013年的論文“The cross-section of speculator skill: Evidence from day trading”裡面包伯以及他的同僚們繼續使用台灣的資料從1992到2006發現,台灣的確有當沖散戶持續賺錢的。在這篇論文紀錄的時間點裡面他們發現幾個有趣的事實。

首先,台灣在這段時間的當沖交易者約莫99%都是由散戶構成的,而當沖的交易量則是由95%是由台灣勇敢的散戶們進行,每年平均約莫有四萬四千名散戶在做當沖交易,其中每年你都可以找到約莫有二十七萬七千名當沖交易者透過當沖交易每年獲利六十萬台幣以上的。更有趣的事情在於,他們發現其實有些人是真的有技術,大約有四千人的獲利是跟運氣沒關係而且可以預測並且追蹤的。

這看起來當沖交易散戶很猛啊,怎麼還會賠錢呢?問題就在於當沖的手續費跟交易費用,而且這些人數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以百分比來講根本就是可憐啊。首先是扣掉手續費跟交易費用以後,每年獲利的當沖散戶只有20%。而少數真的靠技術的散戶則是佔了整體比例不到1%,這些當沖交易員的交易方式就是非常激進,而且只交易少數幾檔股票而已。所有你真的要成為可以靠著當沖獲利的散戶那個機率實在太小太小了,而且很吃技術。而這又回到我們講述的過度自信的問題,明明只有1%的當沖交易員是真的可以憑技術賺錢,但是構成這些當沖交易員的比例當中有99%都是散戶。想想看如果99%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考上1%的學校結果都給他填台大醫學系的後果,絕對是落榜率超高阿,而這就是為啥台灣勇猛的散戶可以賠錢賠到這麼悲劇。

而在這個章節我想特別註明的是不到1%的當沖交易者是有技術可以賺錢的。這個研究只是說明有1%的當沖交易員他們過去的績效是可以被拿出來檢驗並且確定是有技術的,並不代表你可以找到這些人,更重要的是,這篇論文也不認為你可以學習這些人的技術。

結論:如何當賺錢的散戶?

其實現在台灣的交易環境已經比起20年前好太多了,有所謂的指數型基金例如0050或者0056,而台灣的投資人也能夠輕易找到這些資訊。歷史能夠教我們的就是避開過去的人犯過的錯誤,其實這篇文章回過頭來去看你很容易發現問題就是出在於過度自信上面。

要避免過度自信的第一個步驟就是不要去相信自己真的有獨特的內線消息,而第二個步驟就是不要覺得自己真的是那1%的真正有技術的當沖交易者。當你解決了自己過度自信的問題以後,你就會減少你交易的頻率以及過度注重單一產業的風險。

但是光長期持有就真的能夠當著賺錢的散戶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在同一篇論文裡面巴伯等人也有分析被動投資的散戶獲利其實也只是賠的比較少而已,本質上還是賠錢的。然而根本原因在於這些長期投資往往都是建立在內線消息上面沒有做好風險控管。無論是現在新聞很常看到的存股族全部押寶銀行股,或者是你因為有內線消息就押寶單一產業或者公司都一樣,被動投資並不是穩定獲利的保證,只不過你賠錢的可能性較低而已

其實0050或者0056的出現就大幅降低了長期投資過度押寶單一產業的風險,然而這終究還是全部押寶在股票裡面依然不是非常好的投資決策。更好的辦法其實是分散你投資標的的風險,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ETF能夠幫助你做到這一點,而也有很多很棒的文章探討這些問題我也就不再贅述。

By 一個同時也是散戶的經濟學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