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人性的長期投資-短期認知偏誤

掌握過去的人掌握了未來,掌握現在的人掌握了過去-喬治.歐維爾,”1984″”

生活上面,我們往往遇到許多人對於短期的事物產生過大的比重,而不自覺地忽略了長期的風險,想想看有多少人因為在乎短期的快樂跑去打電動而忽略了長期可能無法畢業這件事情,又有多少人因為短期的股票漲跌而忽略了自己的投資紀律跑去從事高風險的行為呢?這些種種的行為其實都可以用短期認知偏誤的概念來解釋,而由於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做不同時間點的決定,但是未來真的重要嗎?讓我們來看看經濟學家們怎麼說

傳統經濟學的看法

假設人們完全依照折舊效益模型來最大化他們的效益其實是個非常偏離事實的行為-保羅.薩繆爾森,1937,”A Note on Measurement of Utility”

傳統經濟學上面,我們也認為人們會在意現在更勝過未來,而我們對於未來給予一個折舊率,比方說折舊率是每年5%好了,那麼傳統的經濟學會教你的是你在今年拿到100塊錢跟明年拿到105塊錢(100*1.05)是不變的,而在明年拿到105塊錢跟後年拿到110.25(105*1.05)是不變的,事實上許多的人學財經的第一刻在學貼現模型的時候就是學這個,沒什麼特別的

事實上這個折舊效益的模型的提出者正是偉大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那一篇只有5頁的劃時代論文”A Note on Measurement of Utility“,然而就連他本人其實也承認這個模型是過度簡化而不切實際,然而隨後的經濟學家們如同過江之鯽一般使用這個模型卻鮮少人真的讀過他的原文,然而在原文裡面薩繆爾森其實也特別註明這個模型太過偏離現實了

想想這真的合理嗎?想想看我未來有那麼多的不確定性為什麼我們要對於明年跟後年的折舊率比例是一樣的?這個折舊率難道不應該隨著未來而呈指數性的成長嗎?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麼歡迎進入行為經濟學家們稱為的短期認知偏誤的概念,理解這個概念能夠幫助你做出許多長遠人生規劃的重大決策,但是在進入這些重大決策例如婚姻或者投資以前讓我們先從吃飯說起吧,一起來規劃你這週末要怎麼吃吧

你要先吃大餐還是先在家吃呢?

我們對於遙遠的未來關注的更少….因為我們知道的遠比現在更少-鮮少有我們目前計畫以及希望的,熱愛以及仰慕的,能夠在遙遠的未來繼續存活著…..既然某些事物能存活下來的更少,那麼關注更少其實並非不理性的–Parfit, Derek. 1971. “Personal Identity,”

在1993年的時候,Lowenstein跟Prelec在一篇名為”Preferences for Sequences of Outcomes“中做了一份非常有趣的問券,這個問券讓人們可以選擇吃高級法國龍蝦大餐或者是一般家庭料理,基本上有A,B,C,D四種模型如下:

第一週第二週第三週第四週第五週
A大餐在家在家在家在家
B在家在家大餐在家在家
C大餐在家在家在家大餐
D在家在家大餐在家大餐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第五週

A 大餐 在家 在家 在家 在家

B 在家 在家 大餐 在家 在家

C 大餐 在家 在家 在家 大餐

D 在家 在家 大餐 在家 大餐

先問問你自己,A跟B你會選哪一種呢?再來問問你自己C跟D你會選擇哪一種呢?直覺反應不用想太多,我相信你如果是這正常人的話會選擇B勝過A,畢竟你總想要在一個月的某一天吃大餐但是又不想太早吃對吧?但是其實C跟D你的選擇不會差太多,因為沒啥差別

的確,Lowenstein跟Preloc的問券發現的問券發現在A跟B的選項裡面只有11%的人選擇A,但是有89%的人選擇B;然而在C跟D的選擇裡面其實差不多是各半:49%跟51%.

然而傳統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選擇B勝過A的話應該要選擇D勝過C啊,你看看C跟D以及A跟B唯一的差別只有第五週的時候有大餐可以吃,其實你把第五週有大餐可以吃拿掉的話A跟C根本一模一樣,B以及D也是一模一樣,然而為什麼多出一個第五週有大餐可以吃就能夠讓決策差這麼多呢?

Lowenstein跟Preloc提出的解釋是因為人們偏好分散消費,因為人們對於未來的風險為之所以更偏好把更好的留給未來並且在現在省著點用,然而當未來變成確定的時候(第五週一定有龍蝦可以吃)的時候, 這種模式就消失了, 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在C以及D裡面被消除了

你可以看到,未來的不確定性其實很大的影響我們對於現在的決策,當未來是穩定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不受影響做出更加反映自己偏好的決策,有些人喜歡第一個禮拜吃大餐有些人喜歡第三個禮拜吃大餐;然而在未來充滿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個人的偏好其實會被這種想要分散風險的慾望給大幅的蓋過去

這個研究非常有趣,因為如果你把這東西想成工作的話就很有趣了;拿工作來舉例吧,當一個人的工作進度表示已經注定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會選擇壓線的行為,因為無論如何都有一個期限把它做完,而很多人會乾脆呀而不是時間管理分批進行,相對來說看似不合理的沒有特定進度的工作往往會讓人自主的有時間管理去分配時間

然而這不是全部的故事,吃飽了,讓我們來聊一聊金錢以及投資吧,來看看為什麼許多人儘管知道賺錢的秘訣不過就是買高賣低但是卻很少人能夠正確執行吧

違反人性的長期投資

股市是一種把沒耐心之人的金錢轉移到有耐心之人帳戶的一種工具-華倫.巴菲特

在Lowenstein以及Preloc之後許多行為經濟學家們開始做許多的研究來分析這種對於未來不確定的決策行為如何影響人們的投資,其中我最喜歡的是Keren以及Roelofsma在1995的論文”Immediacy and Certainty in Intertemporal Choice“,這篇論文可以說是大大說明了為何儘管長期投資是個看似合理卻是心理上面非常難以克服的障礙

他們讓受訪者在以下兩個情況做出決策,而且是真的給錢的,讓他們實際的去做選擇而不是空想

第一個問題:

A:你可以現在拿到100塊錢

B:你可以選擇在4週以後拿到110塊錢

第二個問題:

A:你可以在26週以後後拿到100塊錢

B你可以在30週以後拿到110塊錢

我想讀到這邊的讀者應該不出意外的會猜到在第一個問題裡面有壓倒性的人數(82%)選擇立刻拿到100塊錢,但是在第二個問題裡面卻只有37%的人選擇A,事實上當時間放遠以後大家都很理性的選擇乾脆拿110塊錢,而且是確定的

那麼加上不確定性呢?事實上他們也有做實驗把拿到錢的機率變成60%的話這兩個問題的差距反而變小了,大部份人變成無論在第一個問題或者是第二個問題都偏好選項B

對此,他們的解釋在於儘管在完全確定可以拿到錢的決策當中,人性還是會不自覺的對於未來產生不確定性以及風險而選擇更快拿到錢, 然而當你把未來拉得夠遠的時候其實這種兩個不不確定性都很大因此金錢的效益遠大於不確定性帶來的痛苦

然而,當金錢的獲利本身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由於不確定性互相抵消,最終使得一個人們只在意金錢的獲利而反而可以更準確的單純以金錢作為計算的唯一基準,而把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跟市場獲利的不確定性互相抵消

這個研究充分說明了為啥在大漲或者大跌的時候資產配置或者長期投資其實非常違反人性,因為大漲或者大跌好幾天的時候投資人往往誤把這當成確定性而希望短期獲利,反而厭惡長期獲利的報酬;相對來說在風平浪靜股市有漲有跌的時光其實是容易維持長期投資紀律的, 因為股市的不確定性剛好彌平了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

然而現實狀況是股市本身是一個隨機漫步的過程,過去的漲幅並不代表未來的漲幅,連續三天漲停板既不代表四天的漲停板也不代表一定會下跌,一個完全理性的投資人其實應當做的是長期投資並且資產管理,然而這種建議雖然在平常的時刻看起來無比正確但是往往在大漲或者大跌的時候是非常違反人性的,我引言使用巴菲特的名言股市是一個讓金錢從無耐性之人手上轉移到有耐性之人手上的工具或許更準確的說法是股市是讓金錢從無法克服人性之人手上轉移到有辦法克服人性弱點之人手上的工具才對

因此,你常常在市場看到許多荒謬的波動,例如破產的公司股價漲上天,長期基本面儘管很差但是短期股價還是上漲等等,原因並不在於這些人不理性,事實上他們是非常符合人性的,因為當短期的報酬如此明顯的時候長期儘管獲利更為豐盛但是那又如何呢,畢竟長期充滿了不確定性以及風險

總結

這篇文章的重點有兩個:

第一是我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其實大大的主導了我們做出的決策方向,而當未來是可以確定的時候我們可能會作出完全不一樣的決策-從吃飯,工作甚至到婚姻,生子等等,不確定性的風險越大,我們越渴望分散這種風險而甚至會為了這種分散風險的偏好而犧牲自己真正的偏好,事後回頭來看可能會後悔不已,與其這樣倒不如對於未來先做好規劃吧

第二是長期投資在股票市場漲跌起伏的時候其實是相對人性上合理的做法,然而大誤份人賠錢的時候都是在大牛市或者大熊市,我並不認為透過閱讀這篇文章能讓你更有錢,但是我希望你能夠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有遇到股市漲跌波動較大的時候想要去賭一波短線的衝動,而理解以後你才更有理由去做出正確的選擇而非抑制自己的衝動,沒有人推一把很少人會去自殺的,然而理解人性至少能避免自己的情緒推了自己一把,唯有理解人性以後試圖克服人性才是真正獲利的開始

而我想避開這種短期認知失誤的最好方法其實就是記錄自己的想法,必且公開隨時能夠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決策是否產生不一致,而與其去責備自己不理性倒不如回去找到底認知失調的原因來自於何處,而這也是為何我身為一個在市場中投資的經濟學家第一篇文章就來寫這個,這是我寫作一個經濟學家筆記的初衷,我希望能夠有一個可以自我檢驗的平台,必且分享自己的思考模式如此而已,如果可以更希望推廣近代21世紀近20年的經濟學突飛猛進的成果

-By一個常常短視近利的經濟學家

3 thoughts on “違反人性的長期投資-短期認知偏誤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