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經濟學博士們的失敗

博士生的生活,出自www.phdcomics.com

很多人都覺得進去全世界前百大的博士班就等於成功,或者可能認為進去哈佛,MIT這些響亮的名稱就代表一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經濟學家,然而John P. Conley 以及Ali Sina Önder(2014)在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發表的一篇”The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New PhDs in Economics: The Surprisingly High
Non-Success of the Successful
“則點出一個事實:要成為一個頂尖經濟學家,不容易。

這篇文章其實是寫給有志於做學術研究的經濟學家們,所以衡量成功的定義是發表在世界五大期刊的數量,而非薪水或者是生活品質。事實上,一個能進去頂尖經濟學博士班的人他如果想要高薪倒也不用發論文在五大期刊裡面,去華爾街或者矽谷可能快一點。但讓我們來談談以經濟學學者的本質而言,亦即做研究,進去頂尖名校的博士班為何如此”失敗”。

Continue reading “頂尖經濟學博士們的失敗”

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經濟學分析

今年由於COVID-19的影響,許多工作都轉型為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以下簡稱為WFH),而經濟學家們也蒐集各種不同的資料來分析在家工作的本質以及未來的影響,而這篇文章就是架構在這些經濟學家們從資料發現的數據來整理而成的一篇經濟學報告,基本上架構如下:

首先會先提供大的數據分析來給一個比較大的圖案來分析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有關於WFH的結構,而在其中可以發現的其實是需要高學歷以及電子業的工作很容易從事在家工作,但是對於服務業或者是製造業來講就很困難了,而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的話就算是高度發展的盧森堡,也只有全國50%的就業人口有辦法順利轉型。

接著,我會著重在細節的部分分析WFH對於個人以及企業的影響,有趣的發現在於在家工作其實對於壓力並不會比在辦公室輕鬆,而且在家工作雖然能夠有效提升產能,但是對於需要團隊合作以及監視的工作工作還是不利的。而另一方面,不同的個人特質例如性別或者是教育程度也會大幅度的影響個人對於在家工作的偏好以及可能性。

最後,我會順著一些經濟學理論,我想我們能夠從現有的資料去一一推論在家工作對於未來的經濟轉型以及社會不平等產生巨大的變化,即便是疫情過後,或許我們要先為人們如今朗朗上口的新常態(New Normal)做出改變以及應對。

Continue reading “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經濟學分析”

聯準會:這是新的貨幣理論教材,跟上時代好嗎?

自從2008年以後,世界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都有很大幅度的改變,但是大部分大學教科書甚至高中教科書裡面教導學生有關於貨幣政策的理論往往都停留在古老的模式,十多年過去了,聯準會的官員Jane Ihrig以及Scott Wolla終於看不下去,在2020年的10月發表了一篇名為“關上貨幣政策教程的空隙:為教育者提供教導聯準會充分儲備架構的轉型入門書”(Closing the Monetary Policy Curriculum Gap: A Primer for Educators Making the Transition to Teaching the Fed’s Ample-Reserves Framework),試圖給高中老師甚至大學老師們另外一套比較符合現況的貨幣理論。

基本上2008年以前跟以後最大的差距就在於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極度擴張,也就是說貨幣的儲備大幅度的增加了,這導致聯準會需要使用其他的工具來影響市場利率,而這一套做法卻鮮少見於任何的教科書裡面,於是聯準會的官員看不下去乾脆自己來寫,而這篇文章還是會以最常見到的貨幣理論作為介紹,接下來再慢慢地告訴讀者2008年以後有什麼差距,不需要用到任何數學,基本上國中生如果對銀行貸款以及利率有點概念的應該也看得懂。

如果對於利率以及銀行貸款不熟悉的,附錄會有專有名詞的簡單介紹,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理解利率其實是借錢的成本這件事情,而對於存款的人來講利率則是借錢的收入,知道這一點就足夠了,那我們開始吧。

Continue reading “聯準會:這是新的貨幣理論教材,跟上時代好嗎?”

2020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Wilson與Paul Milgrom:史上最龐大的拍賣

202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當中,市場設計(market design)可以說是又一個近幾年的贏家,所謂的市場設計,就是透過稍微改變市場的規則,使得在這個市場裡面的參與者的效益能夠提升。在此以前,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有2012的Roth以及2016的Holmstrom,前者的主要貢獻在於器官捐獻的市場,後者則是透過市場設計來改善企業的契約理論。

而202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Robert Wilson剛好就是這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老師,而與Wilson一同獲獎的Milgrom也是Wilson的學生,可以說是一門忠烈阿(等等!這成語是這樣用的嗎

Milgrom以及Wilson獲獎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拍賣理論上面的改革以及實務運用,很多人可能會不以為意地想說拍賣這種事情跟我們一班人哪有關係,憑什麼他們會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然而事實上,無論在環保議題(例如CO2碳排放量的拍賣),公共議題(例如公營產業的標價),或者是在Amazon以及eBay上面買東西等等,其實都跟拍賣有關。其中Milgrom以及Wilson在拍賣理論上面的運用可以說是最為經典甚至影響深遠的,這篇文章就先來分別介紹這兩人主要的貢獻,以及兩人所設計號稱人類史上最大拍賣會的市場機制。

Continue reading “2020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Wilson與Paul Milgrom:史上最龐大的拍賣”

現代貨幣理論-一個既不現代,不是貨幣學,更非理論的理論

今年隨著美國聯準會的QE,許多人開始談論起所謂的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以下簡稱MMT),許多人甚至認為MMT是經濟系在教導的東西,經濟學的學者或者學生一定很清楚。但我可以老實跟你說,在世界前百大名校的總體經濟學教科書裡面,你應該找不太到MMT這個章節。原因在於這個理論他雖然與總體經濟學教科書講的類似,但是在本質上是完全不一致的。

他雖然稱為現代貨幣理論,但是現代主流的經濟學家沒有多少人認可他,稱其為「現代」其實很奇怪,他並非任何貨幣學的正式理論,你在任何跟貨幣學有關的頂尖學術期刊例如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Macroeconomics或者是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上面都找不到他的蹤跡,而他理論的邏輯架構則是違反許多基本的經濟邏輯,稱其為理論其實很好笑。

2020年的時候,哈佛大學的總體經濟學教授,同時也是總體經濟學教科書的暢銷作者,Greg Mankiw就在今年美國經濟學會上面發表了一篇叫做“A Skeptic’s Guide to Modern Monetary Theory”的演講批判這所謂的現代貨幣理論。這篇文章就順著Mankiw的脈絡往下去,闡述為何現代貨幣理論其實很值得懷疑。

Continue reading “現代貨幣理論-一個既不現代,不是貨幣學,更非理論的理論”

遇事不決?扔個硬幣吧-丟硬幣經濟學

在人生的道路上面,我們常常會遇到兩難的抉擇,而往往許多人就乾脆用丟硬幣,交給上天這種方式來決定,例如鬼滅之刃的香奈乎就是這樣的人。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命運就要交給自己掌控,丟硬幣啥的不靠譜。

圖一:鬼滅之刃之扔硬幣的香奈乎

事實上,行為經濟學家對於這種人類的決策行為非常感興趣,而知名的經濟學期刊,經濟研究評論(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在2020年的五月份期刊裡面就出版了一篇專門研究人類丟硬幣行為的論文,作者是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之一Steven Levitt。今天,這篇文章就以Letitt的論文為基礎,來談談經濟學家是怎麼看人們丟硬幣來決策人生行為的,或許你會發現,丟硬幣其實不啻為一個正確的選擇,至少許多人在面對丟硬幣以後的決策都是快樂的。

Continue reading “遇事不決?扔個硬幣吧-丟硬幣經濟學”

從亞馬遜2020Q2看疫情中打造的帝國

亞馬遜2020的Q2公布了財報,營收遠超出市場預期,在盤後大漲了5.8%,但仔細一讀這份財報會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我認為亞馬遜正在透過AWS打造一個更強大的帝國,而電商的產業將會逐漸被AWS的部分取代。

事實上,疫情對於亞馬遜的衝期還是很大的,在財報的一開始,亞馬遜就坦承疫情的影響使得企業的成本增加了40億美金,儘管如此,由於獲利大增,使得淨收入從去年第二季的26億美金成長為56億美金,每股淨收入從5.22變成10.30美金,這其實是一個很棒的一年,而貝佐斯也為自己的員工感到驕傲。

不過我個人想要專注的點有兩個:Alexa人工智慧以及AWS的亞馬遜資料分析服務,這兩個是我覺得未來亞馬遜的重點區域,我想就針對這兩個來分析這一份財報。或許,這裡個區域將是未來10年亞馬遜值得關注的重點。

Continue reading “從亞馬遜2020Q2看疫情中打造的帝國”

一個度過股災的資產平衡-2020年論文“策略型再平衡“的閱讀心得

在資產管理期刊(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的三月份期刊特別號,多重資產特別議題(Multiple Asset Special Issue)裡面有一篇名為“策略型平衡”(Strategic Rebalancing)的論文引起我的興趣,作者是Sandy Rattray, Nick Granger, Campbell R. Harvey 以及 Otto Van Hemert。這篇論文提供了一種可以透過稍微改變投資組合再平衡的方式,進而讓資產配置更為順利度過股災的方式,你甚至可以在英國最大的對沖基金公司網站上面找到這篇論文的連結可以免費閱讀,讀完以後我認為這對於一般投資人有很大的啟發,於是就打算寫一篇心得來講述這篇論文,而這畢竟幾個月前的論文,所以新的不得了,你應該在市面上的教科書或者是講師都找不到這東西,那就開始吧。

Continue reading “一個度過股災的資產平衡-2020年論文“策略型再平衡“的閱讀心得”

特斯拉2020第二季財報-超乎市場預期的疫情勝者

特斯拉(美股代號:TSLA),在台灣時間早上5.00的時候公佈了他的財務報表,市場上面的分析師普遍預期的是第二季的獲利是54.16億美金,每股0.14美金的淨損失,然而真正財報公佈卻跌破所有人的眼鏡,獲利高達60億美金,每股0.5美金的獲利,這個現象真的非常有趣,而且讓我想到了經濟學上面的經濟規模(economics of scale)的概念,就特別寫這篇文章來紀念一下,以下資料都是出自於特斯拉官網的獲利報告

基本上,我把特斯拉這一次財報與超於市場預期的原因歸類為以下兩點:

1.消費習慣的轉移

2.經濟規模報酬的上升

而結論上面我認為特斯拉可能會有更好的下半年成長,甚至成為新一代所有車廠的霸主,原因在於特斯拉可能已經達到了所謂的有效規模了。

Continue reading “特斯拉2020第二季財報-超乎市場預期的疫情勝者”

泡沫?什麼泡沫?-席勒2013諾貝爾論文(上)

在2020年的3月,我們看到SP500暴跌了34%左右,然而在隨後的幾個月內,又看到美國股票暴漲了45%,其中3月24到26的時候,SP500總共連續三天漲幅高達17.6%,是美國80年內最大的連續三天漲幅,我們不禁好奇:「股票市場的價格是如何形成的?這是一連串泡沫嗎?」,我想,不如我們從經濟學來找答案吧。

在2013年的時候,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因為他們在金融市場的研究而共享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三個人,很有趣的來自三個不完全不同甚至是對立的領域,這三人分別是:尤金.法瑪(Eugene.F.Fama)、拉爾斯.彼得.漢森(Lars Peter Hansen)以及羅伯.席勒(Robert Shiller)。法瑪的研究領域主要是資產價格定價 、效率市場以及三因子模型,而漢森的研究領域則是探討不確定性在金融計量的運用,而席勒則是在行為金融以及超額波動性(Excess Volitility)上面有著重大的研究,而席勒的研究其實某種程度上面跟法瑪是不同的立場的,尤其在效率市場方面。假設市場是完全有效率的,那麼所謂的泡沫不過是假議題,因為市場理應為吸收所有的資訊,因此並不存在泡沫,只有根據現有資訊反映出來的市場價格而已。然而,席勒卻認為,泡沫的存在其實並非單純反映市場的資訊而已,而這篇文章就主要以席勒的觀點,來探討到底泡沫以及資產價格是如和鍊成的,基本上大部份會出於席勒本人在2013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講論文,“投機性資產價格(Speculative Asset Pricre)”以及我個人的看法。

左:尤金.法瑪、中:拉爾斯. 彼得.漢森 、右:羅伯.席勒

Continue reading “泡沫?什麼泡沫?-席勒2013諾貝爾論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