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ecker到Goldin 和 Katz,探究GPT對工作的影響

本文原本由GPT-4 (r)和Scott Cunningham (r)以Scott Cunningham的提示進行製作,由GPT進行翻譯,然後由作者進行修改。

這個圖表是由Stable Diffusion生成的。


引言

在家庭生活中,洗衣機的出現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原本每週需耗費20小時的洗衣工作,現在只需花費1-2小時,這樣就能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其他工作或休閒活動。這種轉變背後的經濟理論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Gerry Becker提出的時間分配理論。他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平衡市場工作、家庭生產和休閒活動來優化他們的效用。

另外,Claudia Goldin和Lawrence Katz也提出了技能偏差技術變革理論。他們認為,技術進步往往使高技能或教育程度的工人受益,從而加大了他們和低技能工人之間的差距。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技術在降低生產成本和改變相對投入價格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進而影響時間分配。但這種更廣泛的視角有助於我們欣賞技術對我們生活的多面影響。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種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自動化和提升創意寫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改變時間和認知成本等輸入成本。與洗衣機類似,GPT的興起也可能帶來新的效率時代。熟練的GPT用戶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生產更多的內容,從而增強他們的工作效率。這些人可以更加依賴GPT,簡化編寫過程,並為其他追求(無論是市場工作、休閒還是更進一步的創意)釋放時間。

總之,GPT的轉型能力承諾著開啟潛在的潛力,促進專業和個人領域的增長和創新。這種新的技術可能為擅長使用它的人帶來新的效率時代,而這種時代也許只是剛剛開始。

時間成本與高認知成本任務的生產成本

1928年,Charles Cobb和Paul Douglas在他們的論文中引入的Cobb-Douglas生產函數,是經濟學中的基礎概念,用來建模輸入(例如勞動力和資本)與輸出之間的關係。儘管它很簡單,但這個函數被廣泛用於研究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和其他生產方面。

Becker的時間利用理論表明,個人在工作、家務和休閒之間分配時間,以最大化其福利。時間成本是基於機會成本,即在選擇一個活動而放棄另一個活動時的價值。

在高認知成本的書寫任務中,工人的時間和資本是主要的投入。先進的技術,例如GPT,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允許在同樣的時間內生產更多高質量的內容。這種效率可以讓個人更有效地分配時間在各種活動之間,促進工作、家庭生產和休閒之間的平衡。

使用Cobb-Douglas框架,我們可以理解提高勞動效率對高認知成本書寫任務的生產成本的影響。隨著效率的提高,產出品質提高,產量增加,而勞動力和資本保持不變。像GPT這樣的技術也影響勞動力和資本之間的權衡,因為更有效的勞動力鼓勵調整投入組合以優化生產。

總之,技術可以提高高認知成本書寫任務的勞動效率,不僅可以改善產出品質和數量,而且還深刻影響時間和資源分配。這些進展符合Becker的時間利用理論,有助於有效利用時間,提高福利和經濟增長。

教育和技術之間的競賽:Goldin和Katz的洞見

在他們的開創性著作《教育和技術之間的競爭》(2008)中,經濟學家Claudia Goldin和Lawrence F. Katz研究了技術、教育和收入不平等之間的聯繫。他們的技術變革偏向技能的理論有助於我們理解像洗衣機和GPT-4這樣的創新如何影響時間分配、資源配置和勞動力市場。

洗衣機是改變家務任務的典型例子,根據Becker的時間利用理論,它釋放出時間用於其他活動。GPT-4遵循類似的模式,提高了認知要求高的寫作任務中勞動力輸入的效率。根據Cobb-Douglas生產函數,這種效率導致相同勞動力和資本的產量提高。

Goldin和Katz的理論強調教育和技能發展在適應像GPT-4這樣的技術創新中的重要性。隨著這些創新為熟練勞動力創造需求,提供受過教育的工人對於避免收入不平等和促進包容性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總之,洗衣機的影響、偏向技能的技術變革、Cobb-Douglas生產函數、Becker的時間利用理論和GPT-4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了教育在適應技術方面的重要性。這些聯繫凸顯了技術如何影響時間分配、勞動力效率和收入分配。此外,Autor和Acemoglu (2012)在review Goldin和Katz的那篇文章中也做類似的事情,事實上這篇還重寫了一個簡單的版本我記得還發在science上面,他們就把人們分為善於使用科技以及不善於使用科技的,而我們可以看到在短期之下這種差異會被拉開;但另一方面,長期而言透過教育這種差異也會被彌平,而反映出來的就會是學歷的貶值,而這種現象會在不同的科技循環之中重演。

Goldin和Katz的研究發現,長期而言透過教育這種差異可以被彌平。教育對於技能的發展和適應技術的重要性被強調。在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過程中,教育提供了一個渠道,使人們能夠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以適應新的技術。這樣,技術對於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可以被降低,收入不平等可以被減少。

然而,Goldin和Katz同時指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變化,這種差異可能會在不同的科技循環中重演。這就需要教育制度不斷地跟進技術的變化和發展,以確保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和可持續性。

總之,教育和技術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地適應和調整。教育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新的技能和知識,以適應技術的變化和進步,並且有助於減少收入不平等。然而,這需要教育制度不斷地跟進技術的變化和發展,以確保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和可持續性。

Cobb-Douglas生產函數和勞動力效率

簡單來說,Cobb-Douglas生產函數是描述輸入(例如勞動力和資本)如何結合產生輸出的一種方法。當勞動力單位的效率提高時,意味著每個工人可以比以前生產更多。這種勞動力效率的改進可以來自於各種因素,例如更好的技術、教育或管理實踐。

在這種情況下,勞動效率的提高會導致整體生產水平提高。隨著工人變得更加高效,公司可以在使用相同的勞動力和資本量的情況下產生更多的輸出。這種改進也會影響企業決定如何平衡其勞動力和資本的使用。隨著勞動效率的提高,公司可能會選擇調整其使用勞動力和資本的比例,以優化生產。

總之,提高勞動力效率對生產有積極影響,可以實現更高的輸出量,並潛在地影響企業在勞動力和資本之間分配其資源的方式。

為了將Goldin和Katz的理論中的勞動力效率納入Cobb-Douglas生產函數中,我們可以通過引入效率參數(E)修改勞動力輸入項。修改後的生產函數如下所示:

(Y = A * K^{\alpha} * (E * L)^{(1 - \alpha)} )

在這個方程式中,Y代表輸出,A代表總要素生產率,K代表資本輸入,L代表勞動輸入,E代表效率參數,表示勞動輸入的技能或人力資本部分,且0 < α < 1。效率參數(E)捕捉到了具有更高技能或教育的工人相對於技能較低或未受過教育的工人每單位勞動力輸入可以生產更多輸出的想法。

GPT-4對於認知負擔較高的寫作任務的勞動效率和產出的影響

為了分析GPT-4對於勞動效率以及在執行認知負擔較高的任務時,能夠善用GPT和不能善用GPT的工人之間最佳資本勞動比例的影響,我們將考慮Goldin和Katz修改的Cobb-Douglas生產函數:

Y = A * K^{\alpha} * (E * L)^{(1 - \alpha)}

首先,我們將對生產函數關於資本(K)和勞動(L)進行微分,得到資本邊際產量(MPK)和勞動邊際產量(MPL):

MPK = \alpha * A * K^{(\alpha - 1)} * (E * L)^{(1 - \alpha)}

MPL = (1 - \alpha) * A * K^{\alpha} * E^{(1 - \alpha)} * L^{(-\alpha)}

在均衡狀態下,企業將資本邊際產量與勞動邊際產量的比率設為輸入價格(勞動的w和資本的r)的比率:

\frac{MPK}{MPL} = \frac{r}{w}

現在,假設GPT-4增加了勞動效率(E)。

對於善於使用GPT的工人(高E),勞動效率的提高將導致MPL的增加,這意味著MPL與MPK的比率將增加。為了維持均衡條件,企業將調整資本和勞動投入的比例。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將相對於勞動(L)增加使用資本(K)來利用這些高效工人的生產力提高。

對於不善於使用GPT的工人(低E或E沒有改變),他們的MPL不會有顯著變化。因此,當執行認知負擔較高的任務時,這些工人的最佳資本勞動比例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

總之,GPT-4的勞動效率提高將導致善於使用GPT的工人所需的資本-勞動比率更高,從而使他們在執行認知負

擔任務方面的效率也不會有顯著變化。

當我們考慮GPT-4對勞動效率和不同類型工人的資本(如機器和工具)和勞動(工人)平衡的影響時,我們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來思考。

想象一下有兩種類型的工人:那些擅長使用GPT-4和那些不擅長使用GPT-4的工人。對於擅長使用GPT-4的工人,他們在執行認知負擔任務時的效率提高了。因此,他們在執行這些任務時帶來的價值也提高了。為了充分利用這種提高的效率,企業將投資更多的資本,例如技術和設備,來補充這些高效的工人。換句話說,企業將嘗試通過給予他們更先進的工具來利用GPT-4熟練工人的技能,從而最大化他們的產出。

另一方面,對於不擅長使用GPT-4的工人,他們的效率不會有顯著變化,因此對於這些工人的資本和勞動平衡也保持相對穩定。企業沒有同樣的動力為這些工人投資更多的資本,因為他們無法充分利用新技術。

總之,GPT-4的引入導致了對擅長使用它的工人資本和勞動之間平衡的轉變,因為企業投資更多的資本來最大化他們的效率提高。同時,不擅長使用GPT-4的工人的最適資本-勞動比率不會有顯著變化。

總結

總之,Becker的時間使用理論和Goldin與Katz的技能偏向技術變革理論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框架,用於理解GPT對認知昂貴的寫作任務引入的影響。貝克的理論強調時間分配在優化整體效用方面的重要性,並暗示GPT通過提高勞動效率,使個人能夠將自己的時間重新分配到其他有生產力或休閒性的活動上。這導致整體產出和福祉的增加。

Goldin和Katz的技能偏向技術變革理論強調技術進步的好處分佈不均,受教育程度和技能較高的工人獲得的好處超比例增長。在GPT和認知昂貴的寫作任務的背景下,那些更善於利用GPT提高生產力和產出的人可能會從這種技術創新中獲益最多。

理論上,使用Goldin-Katz修改後的Cobb-Douglas模型,如果GPT帶來的時間使用引起相對價格下降,同時技能勞動效率上升,我們將觀察到資本和勞動的最佳混合比例發生變化。具體而言,企業將發現,與GPT技術相結合,使用更高比例的技能勞動力更具成本效益。這種生產方式的轉變將導致認知昂貴的任務的產量增加。

與此同時,技能勞動力的效率提高,與GPT相輔相成,將減少在認知昂貴的任務上花費的時間。隨著技能工人在GPT方面的效率提高,他們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更高的產量和質量。這種變化使他們可以將節省下來的時間分配給其他活動,例如市場工作、休閒或進一步的家庭生產。因此,整體專業和個人領域的生產力和經濟增長將得到提高。

相反,技能較差或無法適應GPT引入的工人可能會發現自己處於不利地位,因

此需要不斷學習和技能提升,以在不斷變化的技術環境中保持競爭力。畢竟,像GPT這樣的創新為那些勇於接受和採用技術的人帶來了許多機會,而對於那些害怕變革、不願學習新技能的人則是帶來了壓力和挑戰。

然而,如果我們把GPT和其他類似技術視為不可避免的趨勢,我們就能從中獲得更多機會。事實上,洗衣機的普及和GPT的應用都是技術進步的例子,它們都讓人們能夠更有效地利用時間並提高生產力,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經濟學家對於GPT持積極態度的原因,因為他們相信這種技術可以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效益。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GPT和其他類似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適應來應對這些挑戰,並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中實現個人和社會的發展。

總之,GPT和其他類似技術的引入將對生產力和時間分配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於那些善於適應和學習新技術的人來說,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機遇,而對於那些不願學習新技能的人來說,則可能會面臨壓力和挑戰。我們應該將這些變化視為不可避免的趨勢,並通過學習和適應來實現個人和社會的發展。

男性器官與經濟成長

赫爾辛基大學的教授Tatu Westling在2011發表了一篇名為”Male organ and economic growth: does size matter?“的文章,這篇文章雖然只是單純地未出版論文,但卻有高達十幾萬次次的下載量,可謂一時洛陽紙貴。而這篇論文提出來的”男性器官假說”(male organ hypothesis)直到現在都還沒被推翻。

身為一個經濟學家,我覺得自己有必要來介紹一下這個著名的男性器官假說,來說明為什麼自己的收入不高而且偏好風險決策。並且透過資料來做出科學化的解釋來說明為何男性器官大概在12公分到16公分的國家收入最高。

經濟成長的因素

總體經濟學教科書的第一章最著名的理論其實並非凱因斯模型,而是Solow-Swan model,有些學校其實根本沒教你新凱因斯模型(遠目MIT的教科書講義),但是Solow-Swan解釋經濟成長是不可或缺的。簡單來說,Solow以及Swan根據不同國家的資料得出了經濟成長取決於:科技(生產要素)、人力、資本,而當時間拉長以後,人力以及資本的重要性會大幅降低,只有科技才能決定經濟成長。

而隨著Solow-Swan model,許多人開始解釋為什麼有些國家會窮有些國家會富有,例如Acemoglu以及Robinson著名的那本”國家為什麼失敗”或者是Paul Romer的”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而基本上的資料回歸方式都不出Greg Mankiw以及他同事著名的那篇”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Continue reading “男性器官與經濟成長”

畢業遇到景氣轉折對於人生的影響

COVID-19對於全期景氣造成巨大的衝擊,而去年也有一卡車的畢業生在這樣的勞動市場底下受到巨大的衝擊,而許多博士甚至還為了這個特別留級一年,而身為一個經濟學家,我們很好奇到底同樣的人,如果畢業在景氣擴張以及景氣衰退對於他終生的收入會有什麼影響。而耶魯大學的Joseph G. Altonji與他的同事們在2015年的這篇”Cashier or Consultant? Entry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Field
of Study, and Career Success
“給出了有趣的答案。他們發現景氣的衰退以及擴張的確對於起薪有所影響,而這樣的影響會延續多久以及有多大則是取決於你的專業,透過這篇文章,我想對於現在還在猶豫要讀什麼科系或者是要怎樣才能把景氣衰退對自己的升入影響降到最少的人一些參考,反正這篇文章是寫在十一月,而學測也要到了。

Continue reading “畢業遇到景氣轉折對於人生的影響”

投資或者投胎-有錢人是怎麼練成的

2021年的七月,在夏季研討會的時候有一篇論文挺有趣的,是由Elin Halvorsen以及他的同事們寫成的”Why are the Wealthiest So Wealthy?
An Empirical-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Lifecycle Wealth Dynamics
“,採用挪威的豐富資料來去研究為什麼有錢人會變得更有錢以及對於財富不均的現象體現。

近幾年探討財富不均的論文其實很喜歡用挪威的資料庫,原因在於他們的豐富性充足,你可以追蹤一個人一輩子的資產變化進而去推算他為何會變得有錢,而這對於一般人而言其實也很值得探討。雖然很多人都說北歐國家比較平等,但事實上挪威在OECD國家裡面的財富不均是屬於名列前茅的,1%的人占據了20%的國家資產,比英國還有法國來的高出許多。

這篇論文就是在探討到底有錢人是如何越來越有錢的,到底有錢人做了什麼使得其資產與一般人拉開?我想,無論是對於想變成有錢人的人或者是對於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甚至是想探討要如何課徵稅收才能使得所得分配均衡的人而言都是一篇非常值得研究的論文。

Continue reading “投資或者投胎-有錢人是怎麼練成的”

為什麼會有抗拒疫苗的行為?

隨著COVID-19疫苗的開發,各國都開始呼籲民眾去打疫苗,但我們也看到很多有關於疫苗副作用的報導,而許多人也因此不敢去打疫苗。這個理由聽起來似乎很合理,但是如果單純從統計數字上面來分析,打疫苗的風險其實應該比不打而得到COVID-19的風險來的高。

從行為經濟學來看,這或許跟Mathe Rabin提出的reference dependence 理論有關,這個理論說明人們在做出決定的時候往往需要找一個特定的點去做基礎,無論這個點是否理性,並且以這個點出發去讓自己效益最大化。而當一個人看到新聞報導副作用的時候或許就會將副作用的新聞作為這個點,進而放大疫苗致死的機率,因此他依然是理性的極大化自己的效益。

2021年的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在七月份有一篇名為Contribution of rationality to vaccine attitudes: Testing two hypotheses“作者為Helena Tomljenovic, Andreja Bubic, Nikola Erceg等人的論文特別把抗拒注射疫苗的心理去做分析,這篇論文挺有意思的,就想說來寫一篇來討論這篇論文,探討到底為何人會在心理上抗拒疫苗。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會有抗拒疫苗的行為?”

關於疫情控制的經濟模型:SIR

雖然說是去年的論文了,我也以為不會寫這東西,但是最近第二波疫情似乎來勢洶洶,可以寫一下這篇的code以及變數方法(所有的code都是用Python寫成的,我的環境是Anaconda 3),提供給有興趣研究的人參考,同時也科普一下大家常在說的控制Rt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篇論文出自於Andrew Atkeson(2020)的這一篇”What Will B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VID-19 in the US? Rough Estimates of Disease Scenarios“,後續則有許多人引用這篇發展出更深入的探討,但我們可以把重心放在這邊,而我自己則是把疫苗施打率放進去裡面當作一個變數,試圖分析第二波如何在疫苗施打率之下有效控制,目前沒看過有人寫台灣的就自己寫一個。

基本上他的概念是我們要如何透過社會隔離得到最少的染疫人口比例,而這其實真的是可以計算的,事實上去年甚至到今年許多國家都還是採用這個模型作為開端去做符合當地情況的變化,而Robert Shiller於2017在”Narrative Economics“這篇論文裡面也有用這樣的模型來說明報紙以及口接交談的概念或者謠言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所以他不僅僅是一篇一病相關的,未來還有很多可以探討的空間,而這就讓我們開始吧。

Continue reading “關於疫情控制的經濟模型:SIR”

如何用Python透過現代投資理論組成資產配置以及為何不應該依賴他

現代投資理論(簡稱MPT),是馬可維茲的巨作,也是許多經濟以及金融學家在現代接觸到投資學的第一課,而許多對於投資有興趣的或許也都聽過。但是,很多實務上的運用都是用Excel或者是Matlab來完成的,前者其實功能很受侷限,後者則是很貴。這篇文章就試圖透過Python這個免費的開源軟體來手把手的教你現代投資理論,同樣的使用市場的資料跟你說現代投資理論真正要跟你說的,以及為何你不應該過度依賴他。

Continue reading “如何用Python透過現代投資理論組成資產配置以及為何不應該依賴他”

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經濟學分析

今年由於COVID-19的影響,許多工作都轉型為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以下簡稱為WFH),而經濟學家們也蒐集各種不同的資料來分析在家工作的本質以及未來的影響,而這篇文章就是架構在這些經濟學家們從資料發現的數據來整理而成的一篇經濟學報告,基本上架構如下:

首先會先提供大的數據分析來給一個比較大的圖案來分析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有關於WFH的結構,而在其中可以發現的其實是需要高學歷以及電子業的工作很容易從事在家工作,但是對於服務業或者是製造業來講就很困難了,而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的話就算是高度發展的盧森堡,也只有全國50%的就業人口有辦法順利轉型。

接著,我會著重在細節的部分分析WFH對於個人以及企業的影響,有趣的發現在於在家工作其實對於壓力並不會比在辦公室輕鬆,而且在家工作雖然能夠有效提升產能,但是對於需要團隊合作以及監視的工作工作還是不利的。而另一方面,不同的個人特質例如性別或者是教育程度也會大幅度的影響個人對於在家工作的偏好以及可能性。

最後,我會順著一些經濟學理論,我想我們能夠從現有的資料去一一推論在家工作對於未來的經濟轉型以及社會不平等產生巨大的變化,即便是疫情過後,或許我們要先為人們如今朗朗上口的新常態(New Normal)做出改變以及應對。

Continue reading “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經濟學分析”

2020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Wilson與Paul Milgrom:史上最龐大的拍賣

202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當中,市場設計(market design)可以說是又一個近幾年的贏家,所謂的市場設計,就是透過稍微改變市場的規則,使得在這個市場裡面的參與者的效益能夠提升。在此以前,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有2012的Roth以及2016的Holmstrom,前者的主要貢獻在於器官捐獻的市場,後者則是透過市場設計來改善企業的契約理論。

而202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Robert Wilson剛好就是這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老師,而與Wilson一同獲獎的Milgrom也是Wilson的學生,可以說是一門忠烈阿(等等!這成語是這樣用的嗎

Milgrom以及Wilson獲獎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拍賣理論上面的改革以及實務運用,很多人可能會不以為意地想說拍賣這種事情跟我們一班人哪有關係,憑什麼他們會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然而事實上,無論在環保議題(例如CO2碳排放量的拍賣),公共議題(例如公營產業的標價),或者是在Amazon以及eBay上面買東西等等,其實都跟拍賣有關。其中Milgrom以及Wilson在拍賣理論上面的運用可以說是最為經典甚至影響深遠的,這篇文章就先來分別介紹這兩人主要的貢獻,以及兩人所設計號稱人類史上最大拍賣會的市場機制。

Continue reading “2020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Wilson與Paul Milgrom:史上最龐大的拍賣”

遇事不決?扔個硬幣吧-丟硬幣經濟學

在人生的道路上面,我們常常會遇到兩難的抉擇,而往往許多人就乾脆用丟硬幣,交給上天這種方式來決定,例如鬼滅之刃的香奈乎就是這樣的人。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命運就要交給自己掌控,丟硬幣啥的不靠譜。

圖一:鬼滅之刃之扔硬幣的香奈乎

事實上,行為經濟學家對於這種人類的決策行為非常感興趣,而知名的經濟學期刊,經濟研究評論(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在2020年的五月份期刊裡面就出版了一篇專門研究人類丟硬幣行為的論文,作者是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之一Steven Levitt。今天,這篇文章就以Letitt的論文為基礎,來談談經濟學家是怎麼看人們丟硬幣來決策人生行為的,或許你會發現,丟硬幣其實不啻為一個正確的選擇,至少許多人在面對丟硬幣以後的決策都是快樂的。

Continue reading “遇事不決?扔個硬幣吧-丟硬幣經濟學”